第128章 新帝上任三把火-《清穿锦鲤十四福晋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他沉吟片刻,  说道:“朕记得图禄家有个儿子年岁跟布耶楚克差不多,不如到时候就让他家尚主吧。”康熙研究较杂,他隐约听御医提起过说近亲成婚孩子容易体弱,或许佛尔果春担心的正是这个。

    布耶楚克不是皇后生的,  联姻应该没问题。

    完颜氏为大族,  如今又成了后族,  若是下一代没有联姻,  他担心别人说皇上凉薄,  或者说皇上在防着完颜家,  这都不是康熙愿意看到的。

    “朕猜这次佛尔果春不会再拒绝了。”

    胤祯把话带给佛尔果春,  她果真没有拒绝。布耶楚克她是当亲生女儿疼的,娘家侄子,她相信大嫂也能教育的好。如今俩孩子年幼,  还能从小培养培养感情,  挺好的。

    论功行赏完毕,  胤祯就开始了他新帝上位后的三把火————改革。

    按照旧历,  新皇登基都会减免三年赋税,胤祯也没有在这上面苛责谁。如今国库充盈,  有亿万两白银,  而国家除了赋税还有别的经济来源,  于是他大手笔的减免了五年的人丁税。

    有土地的百姓稀少,  人丁税反而是百姓的主要税务。康熙当皇帝是称职的,  五十年起就宣布“滋生人丁,永不加税”的政策。即人丁税收从这一年开始一直以上一年的人口征收赋税,  哪怕你家今年生了十个娃也是不在交税的。

    这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,胤祯同样爱民如子,他上位后并没有动这个政策,  在此基础上又减免五年的税收。

    除了人丁税,地税也象征性的减免了一年。

    土地这东西大部分都掌握在贵族、地主手里,若不是怕落得苛责吝啬的名声,胤祯是一点也不想给他们减免税收。这些人可不是普通百姓,他们的日子好得很,每天大鱼大肉不知道多滋润。

    他心里安慰自己,没关系,这次减了的,迟早让他们连本带利还回来。

    除了按照惯例见面税收,他做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在各县城开办学堂。百姓上学难,除了自身贫穷没钱上不起学之外,就是学堂稀少。小县城能有一所学堂就不错了。

    胤祯下旨,无论大小县城东南西北四处都要建立学堂,方便附近村子的百姓前来就学。为了表示他对这件事的重视,他在六部之外单独设立了一个教育部门,专职大清的教育事业。

    如今天下太平,蒙古那边已经被打怕了不敢来犯,新疆、西藏那边也有‘洋枪队’压阵,百姓安居乐业。钱放着并不会生钱,大清不缺钱,缺的是人才。人才哪里来,仅凭着这些贵族是不够的,人口基数最大的还是百姓,这才是能选拔人才的地方。

    他规定大清子民八岁以上必须去学院进行长达五年的学习,他深知百姓困苦,很多人不是不想学习而是没钱供养孩子读书。他让孩童读书并不是想要加重百姓的负担,因此这些贫民百姓持自身户籍便可免费入学。

    学堂不但不收取一文钱,还会包吃包住,就连衣裳一年四季都有两身。哪怕这衣裳只是棉布衣裳,对穷苦人家来说,已经是格外珍贵。

    八、九岁的男丁,算得上是个半大小子,正是能吃的时候,如今有学院接手,不但能读书识字,还能给家里减轻负担,没有不乐意的。

    真当百姓不想自家的孩子读书出息?恰恰相反,越是穷苦的百姓越希望自家孩子能出人头地,有时候为了改变现状,一家人省吃俭用就是希望能培养出一个读书人出来。

    政策一出来,全国无一不叫好,一个个全都翘首盼望学堂的建立。有的百姓朴实,甚至还去当地衙门打听建造学堂的事儿,表示自己有力气,倒是可以不要工钱免费帮忙建造学堂。

    这样的事情每天在大清各个县城都会发生,并且来的人还都不少。

    看着从各地快马加鞭送来的情报,胤祯感叹:这才是最朴实的人。

    他想了想最后干脆下旨,允许他们就近招收建造学堂的工匠,泥瓦匠每天三十文钱,其他工匠每天二十文,依旧是中午管吃喝。

    圣旨是他派专人往下发的,并严令禁止贪污,一经发现严惩不贷。

    或许他真的沾染了佛尔果春的好运气,大部分人都不敢动这比建造银子,有那一小撮想要贪赃枉法的,钱还没放入口袋就被抓了个人赃并获。

    胤祯也不管登基之初见血不好,抓住的这些人全部抄家杀头,他用严厉的手段来了一招‘杀鸡儆猴’。看轻新皇的态度,再也没有人敢打这银子的主意,到让这笔钱成了大清第一笔被落到实处的款项。

    这是后话暂且不提。

    康熙有些好奇胤祯怎么会想到这些,要知道建立了学堂,日后国库每年的花项多的可不是一点银子那么简单。按照大清的疆土和胤祯的计划,每年至少也是百万两银子起步。
    第(1/3)页